每年元宵节期间,云霄民间都会举办场面浩大,气势恢宏的“开漳圣王巡安”大型民俗活动,再现开漳圣王及将佐戍卫边境的情景。据介
福建省漳州市龙海 “崇福圆明庵踏火节”是众多庙会中最具闽南特色的民俗信仰,2001年4月龙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
由于田螺坑自然村处在南靖县的山区腹地,1990年前只有一条山间小道通往镇区,交通闭塞,因此此前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,土楼客家
南靖金山镇有个特殊的民俗活动,每年农历的九月半都会举办九月半节,纪念唐代辅顺将军马仁。在此期间,各种民俗活动纷纷登场,其
“独脚鹤拳”是白鹤拳的一种,而白鹤拳则与太祖、罗汉、达尊、行者诸拳一并称为少林五祖拳。
高坑张圣君信俗活动,历史悠久,已有数百年的历史,期间举行有规范的祭祀、进香、文化交流等活动,是民间文化体系严整、完备的集
闽南一些地方,比如漳浦等地,灯节中还有一叫“穿灯脚”的习俗,即在元宵夜里,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,必须
高山族(排湾族)族群服饰样式有着古闽越族服饰的遗存痕迹,后来又揉进中原文化、海洋文化等其他文化的影响。高山族(排湾族)族
有感于“宋末三杰”忠义,明弘治末年移建岩溪珪塘普济岩时,珪塘叶氏祖先广西恭城县令叶仪、广西桂平县令叶玭(pín),倡议族人
中国东南沿海一带,住着一种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,古称游艇子、白水人、白水仙、白水郎、白水婆、庚定子、卢亭子、泊水,现称胥民
长泰县龙人古琴文化村“古琴传统制作技艺” ,于2013年2月16日被列入“漳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”。
南靖县山城镇鸿砵村“火烧神”燃放火梨花焰火已有 400 多年历史。“火梨花”烟火,由硝酸钾、铁屑、酒精等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填充
“净山名院”位于漳州东山县康美镇铜砵村妈祖婆山下,古称“五都”(今寡妇村)西面的山坡,这座树木簇拥,是面朝台湾海峡的妈祖
吴夲(公元979—1036年),字华基,北宋福建同安白礁乡(今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白礁村)人。曾任宋御医,后悬壶济世,医德高尚,深
林前村伽蓝王巡社庆典起源于“开漳圣王”陈元光。为了安抚当地的土著乡民,陈元光将汉族佛道教中的“抬神像巡游”活动与当地的泼
东山人历代都很崇拜关公,家家户户家中大厅堂都悬挂关羽神像和楹联。外甥结婚,舅父必要赠送一套“母舅联”和关帝神像及楹联,形
龙艺是平和县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。龙艺一般由“龙头”、“龙段”、“龙尾”三部分组成。龙头和龙尾的扎制、装饰以及舞蹈动作
白芽奇兰茶原产于漳州市平和县,是平和县科技人员从地方群体奇兰品种中单株选育的新品种。白芽奇兰茶因其鲜叶芽尖带白毫,成茶具
在雕刻风格上讲究圆转流畅、精细秀气、严谨华丽,根据不同构件、不同用途而采用不同的雕刻艺术形式,使木雕装饰与物品主件完美地
“摸到头,起大楼;摸到嘴,大富贵;摸到尾,有头又有尾……”每年农历正月新年,泉澎两地天后宫制作“米龟”(2011年的制作“大
枋洋豆签是长泰县枋洋镇的传统美食,又称豆挂面,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。
平和窑坐落在福建南部山区平和县,因而得名。主要窑场在南胜的花仔楼、田坑;五寨的大垅、二垅、洞口等地。
北岸篮的历史悠久,是龙海市紫泥镇西良村北岸社著名的手工业佳品。
东美庆春香脯糕,又名东美糕,庆春糕,其产地在龙海市角美镇东美街,其制作始于明崇祯年间,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。东美糕当时由东
水仙花的雕刻工艺工序、工具
主管:福建省文化厅 主办: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IPC备案号:闽ICP备09031676号
版权所有 2008-2010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技术支持:晖鹏网络